在完成冬奥会服务后,志愿者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冬残奥会的服务工作中。他们继续坚守高标准严要求,再次出发,全力以赴,初心不变。
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圆满落幕。中国向世界兑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机关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也诠释了华油集团“阳光日新,温暖常在”的服务理念,践行了“两个服务,同样贴心”的温暖承诺,助力集团公司履行央企责任,展示中石油风采。
杨钐艺:将温暖服务延续下去
杨钐艺所在的健身中心服务团队在面对无障碍人士的时候,在服务细节上做到了及时调整,并优化了服务接待方案和场馆内设施。团队全员在线上学习冬残奥会的服务知识,提前了解掌握如何更好的服务无障碍人士,随时优化服务细节,极大限度的保障无障碍居民安全、便利、自主的通行。团队贴心更换了前台接待桌的高度,更加方便于居民来咨询问题;调低自动手消器的高度,保证无障碍居民便捷使用;调整饮料机内饮料摆放的高度和顺序,方便居民拿取;毛巾消毒柜也由原来只摆放在更衣室改为摆放至健身中心的每一层,让无障碍居民方便快捷的拿取毛巾;娱乐中心部分设备增加小坡道方便无障碍居民使用......团队站在了无障碍人士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想他们之所想、需他们之所需。冬残奥会期间,他们累计接待居民共计4543人次,团队还贴心的为每个前来健身和娱乐的居民们都发放了小香囊,收获无数留言和好评。
为了更好服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她还参与组织冬奥村中的“黏土传友情”、“开在北京冬奥村的中国庙会”等多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主题活动,吸引了大批居民参与其中。热情周到的服务、丰富多彩的游戏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举办的活动还吸引了顶流“雪容融”的到访。尤其是冬奥“庙会”活动更是登上《新闻联播》、中国石油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石油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平台,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杨钐艺在冬(残)奥会期间在《北京冬奥村每日通讯》等平台共发表15余篇新闻稿件,其中残奥会6篇,她的团队收到表扬信20余封。
CCTV新闻直播间报道
杨钐艺(左三)与冬残奥会运动员合影
热闹的阳光“庙会”现场
朱奕霖:服务冬残奥会让我此行变得更加完美
朱奕霖在冬残奥会期间,组织了1600多名观众参加演出,其中两次带队英特尔公司的26名盲友前往鸟巢观看演出。在这期间,有两个动人的故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故事一:冬残奥会开幕式前夕,她带领了“何亚君助盲团”的20多名盲友前往鸟巢观看演出,北京市委为残疾人在最大程度上开通了绿色通道。团长何亚君9岁患上眼疾,14岁全盲。他七年前开始爱上跑马拉松,慢慢的帮助了更多盲友接触运动、爱上运动。何亚君助盲团从一个五六个人的小团队,壮大到如今成员一千多人的大型公益团队。这次,他有机会带着他的团友一起来观看开幕式,他十分激动,几近哽咽地说:“感谢你我对运动的热爱与坚持,我们的人生不设限!”这份顽强和执着深深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故事二:冬残奥会开幕式上,首次让全盲运动员李端“点火”,他在摸索着将奥运火炬点燃时,现场观众一声声的“加油”如同海潮阵阵拍打在每个人的心上。事后她听盲人志愿者滕海涛说:“最后的环节感觉对来讲他还是挺困难的。因为自己就是盲人,所以知道当时他最需要的就是一句鼓励。我忘记了当时是在鸟巢现场,心里就想着鼓励他一下,忘情喊了出来。”这样真诚的惺惺相惜和互帮互助,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冬残奥会的服务经历让她觉得震撼并发人深省。平时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残疾人,现在看到他们的身体虽有缺憾,但精神却因为运动而变得更加饱满和富足,她深受感动。残奥精神中的“平等、参与、共享”,让健全和不健全的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去参与社会生活,能共享社会文明的发展成果,真的意义重大。朱奕霖说:“我为自己有这样一次为他们服务的经历而感到骄傲和感动,我觉得此次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经历更加圆满了!”
周小涵: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周小涵在冬残奥会期间志愿加入了华油阳光餐饮服务团队的“火线支援小组”,积极支援各部门,尤其是一线部门的工作。
她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和支援小组的同事们参与到了冬奥村广场区B2层纸箱清废的工作中。由于纸箱数量多,占地大,给工作造成了困难。她和小组一起清理、打包堆放的大量纸箱。纸箱质地硬,需要进行拆解后才能拆装打包。她和同事们戴上手套、用小刀或徒手分割纸板,互相配合装箱、封箱、贴标识、运送打包好的箱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高效清理打包了700余箱100余平方米的纸板。看到现场从纸箱如山到干净整洁,她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虽然只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但正是每个人做的这一些微小的工作成就了这一场伟大的盛事。
周小涵与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合影
马培刚:大家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牵挂
马培刚在此次冬残奥会中管理好“大后方”,保障华油服务人员的后勤住宿工作。后勤团队在冬奥会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零感染 、零病例”,得到了北京冬(残)奥组委高度肯定。为了将这份严密继续带到冬残奥会,他们加班加点,及时把防疫物资(口罩和消毒湿巾)发给每间宿舍和每个人员,并再次强调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马培刚的团队每天登记马泉营驻地492名餐饮服人员的健康监测记录表,并上报到驻地卫健委。当前北京新冠疫情发展态势情况复杂,新变异的奥密克绒病毒隐秘性强、传播速度快。冬(残)奥会期间,世界各国运动员来参赛,疫情防控工作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马虎。每日核酸采样是驻地疫情防控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保证每天驻地全员核酸,他们对未及时核酸采样的人员追踪到位,团队内人员健康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准时完成每日报表,团队的核酸采样和健康监测始终达到100%。
马培刚为大家分发防疫物资
侯泽华:没有失败的人,只有失败的心
侯泽华负责赞助企业观众的观赛防疫工作。由于当下情况的特殊性,防疫工作是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残)奥盛会中的重中之重。为确保观赛安全,他不厌其烦地提示赞助企业严格落实观众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防疫要求,现场细心核验,劝返有出京史观众十余名,确保防疫工作扎实有效进行。
在冬残奥会中,冰球项目是他接触最多的项目。他印象最深的是首次参赛的中国冰球队通过拼搏拿下了铜牌的好成绩。他说中国队坐在冰车上艰难比赛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见这群运动员挣扎吃力的身姿,只感慨命运不公,但当比赛开始后,他们激烈拼搏的姿态让人忘记了他们身体的缺憾,随着激烈的追逐、对抗、大吼、进球,他不自觉的受到感染,只为他们捏一把汗。他最崇拜的残疾人运动员就是中国冰球队的河北小伙申翼,他是名副其实的射手王,包揽了冰球比赛第一枚进球和铜牌战最后一枚进球,俨然成为队伍灵魂。侯泽华说,这次服务冬残奥会他接触到了许多残疾人运动员,才发现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挫折与不公,但是他领悟到了一个真理——没有失败的人,只有失败的心。
侯泽华在开视频会议
侯泽华与冬残奥会倒计时牌合影
阮颖:初心坚守,一如既往
阮颖在冬残奥会期间依然坚守在财务岗位上,管理操作餐卡后台系统、统计计算每日收入。由于很多单位有半程撤出人员,她还需要额外负责整理锁定半程人员餐卡、协助完成离场单位结算等工作。开闭幕式期间,她在后台操作扣除参加开闭幕式人员晚餐费用,共计上千人次。
冬残奥会已落下帷幕,但是大量的结算工作还需要收尾。她坚守岗位,任劳任怨。从加入志愿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六个月了,她在这过程中完成了不同的工作任务,有了不一样的体验。这次经历让她懂得了合作和团队的意义。她感慨到:“这次志愿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任何的“奇迹”都不是凭空发生的,每一颗小小螺丝钉的安全平稳运转才能保证一艘大船在海上通畅航行。我只需要做好那颗小小螺丝钉该做的工作足矣。”